拜佛为何要翻掌?

中国记录新闻中心 文化中國评论22,217字数 1548阅读5分9秒阅读模式

中国记录通讯社消息  拜佛,不只是一种仪式,更是内心的开发,她不是向外祈求愿望成真,而是向内的修行。

每一个固定的动作,都有深刻的涵义,而对翻掌的理解,更代表了学佛的境界高低。

第一重境界,在乎心态。拜佛时手心翻平向上,不偏不倚,不倾不斜,代表着心境的平和。我们常说的“贪嗔痴慢疑”,其实都源于人最原始的欲望。但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太多的欲望和放不下的贪念往往是阻碍前进的“重担”。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

曾有一青年找到无际大师,长期的跋涉让他疲惫到极点,他无休无止地倾诉他的孤独,痛苦和寂寞。

大师静静听着,不发一言,反而转身问道:“你的背包里有什么?”

年轻人说:“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来!这里里珍藏着我一路的辛苦,长途跋涉时滴落的汗水,独处的孤独还有身体忍受的痛苦。”

大师领着青年坐船过河。上岸后,大师吩咐道:“扛了船,我们继续赶路。”年轻人很惊讶:“船那么沉,我怎么扛得动呢?”

大师带着微笑答道:“你是扛不动的。过河时,船有用,因此我们需要它,但是过了河,我们就要放下船赶路,否则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

痛苦,汗水,孤独,寂寞,眼泪,这些都是你人生的宝贵财富,它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须臾不忘,就成了人生的包袱。只有学会放下,生命才不会那么沉重。”

年轻人恍然大悟,放下包袱继续赶路,果然发现比以前轻松很多。

佛教注重一个“转”字,修佛就是修心转性,重点在心态和平。翻转心境,才能来迎接佛的光明,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我们知道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信佛。他们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患得患失。很少把时间、精力纠结在一时得失,而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净化心灵上。

逆境是人生常态,顺境才是偶尔的小概率事件。但无论顺境逆境,都是恩赐,既是考验更是磨练。可以说,进入人生下半场,人的心境就是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

只有提升心灵境界,才能净化身边的人,乃至净化属下和员工,将注意力放在真正重要和值得坚持的事情上。

可以说,"拜佛" 不是弯下身体,而是放下杂念,转化心境。

翻转凡心,接受佛的教导,也就是转变心境后的第二重境界,成为佛心。

那什么是佛心呢?佛心,即慈悲。

佛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有佛性的人会主动拒绝造业,种下恶因,但普通人,只会在意遭受果报。

不知还有没有人记得,杭州保姆纵火案的受害者林爸爸,3年前,他的4个妻儿因为保姆蓄意放火而无辜丧命。

在见识过世间最大的罪恶后,他没有选择报复社会,反而逐步放下仇恨,但行善事不问前程,用善念感化恶意。

他的微博里,除了对妻儿的思念,就是对所行善事的纪念,他用这种方式化解痛苦,延续对亲人的爱。在新冠疫情中更是默默捐赠了价值9万的物资和口罩送往武汉。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遭遇到恶意,很多人都说自己并非想结交恶缘,反而是别人一再种下恶果,才不得已被动地种下恶果。

但其实,善恶自在人心,听过这么一句话:

你若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

拜佛,并不是唯心地求佛祖帮自己完成一个具体的心愿,而是让自己坚定一种信仰,从而获得心态上的平和。

修身养性大抵如此,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蒙蔽,只有向内开发谦恭的美德,才能拨开乌云,现自身佛性光明,处处吉祥。

可以说,翻掌与否,代表了学佛与学成之间的差别。慢慢的让自己变的平和.温顺,积极向上,相信并愿意去看到生命中的美好,才能在顺境中保持自我,逆境中向阳而生。

佛门清幽地,修行在个人。人心其向善,功到自然成。

此时,我才蓦然醒悟,原来,拜佛是一种心境。

重要的从来不是许下的心愿,而是清净心地;不是双手作秀,而是敬畏万物;在俯身翻掌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是虔诚的,叩拜是恳切的,心境是舒展的。

"信佛" 不是摒弃欲望,而是践行无我。诚如南怀瑾先生所言:佛在我心。拜佛时,也拜的是自己。

 最后更新:2020-4-6
新化太阳花幼儿园:情暖幼儿贫困家庭 文化中國

新化太阳花幼儿园:情暖幼儿贫困家庭

太阳花幼儿园园长刘冬姣等人看望慰问蔡永梅女士一家。 县教育局民教股股长李新初现场了解蔡永梅女士一家的实际困难情况。 看望慰问现场。 中国记录新闻网湖南6月21日讯(记者 刘雄 卿跃飞)“太感谢你们了,...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